Brand

坚持“五个聚焦” 打造“五个公积金”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之宝鸡实践
来源: 宝鸡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黄雅琦   编辑: 陈振华 时间: 2025-09-26
分享到:

近年来,宝鸡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放管服改革要求,坚持五个聚焦,全力打造五个公积金,有力有效助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一、聚焦家喻户晓,建立“透明公积金”宣传矩阵

一是打造多元宣传平台。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将高频业务、政策热点拍摄成短视频,借助宝鸡融媒体中心、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及LED显示屏、合作银行宣传屏、公交车载广告等媒体平台,全方位常态化宣传惠民政策和服务举措,不断提高公积金制度的社会知晓率。

二是精准开展政策宣传。组建政策宣讲小分队,以住房公积金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个体“五进”宣传为载体,针对缴存企业、缴存职工和新市民、青年人等不同群体需求,现场解读住房公积金政策,演示“手机公积金”APP操作流程,实现政策宣传“精准滴灌”。

三是建立常态宣传机制。通过持续开展“政策宣传月”活动,参加全市“行风政风热线”“三长接话”活动等,发放办事指南,开展案例讲解,提供答疑解惑,形成政策宣传长效机制,真正让公积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聚焦政策惠民,打造“普惠公积金”服务体系

一是扩大制度覆盖范围。研究出台《宝鸡市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办法》,将新市民、青年人等灵活就业群体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体系,推动形成“强制缴存”与“自愿缴存”双轨并行缴存机制,全力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应缴尽缴、愿缴能缴”的权益。

二是调整优化使用政策。综合研判资金流动性风险,恢复受理异地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同步取消异地贷款申请人及配偶条件限制,积极施行住房公积金“认房不认贷”政策,全面推行“商转公”贷款非自筹模式,及时开通异地“商转公”贷款业务,延长住房公积金缴存年限和贷款年限,先后3次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将单缴存人、夫妻双方缴存的最高贷款额度分别提高至60万元、80万元,将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统一调整为20%,扩大城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提取对象范围,提高新市民、青年人租房提取额度,更好助力缴存职工“安居圆梦”。

三是畅通异地互认渠道。主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住房公积金协同发展大局,建立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机制,全面推行“亮码可办”,切实满足缴存人异地购房需求。借力全国住房公积金小程序,创新推出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业务“同城化”服务,实现业务当日受理、当日办结,确保公积金“账随人走、钱随账走”。

三、聚焦好办易办,构建“便捷公积金”服务网络

一是深化“一件事”改革,实现线上高效办理。依托“秦务员”APP及政务服务平台,扎实推进“贷款购房一件事”集成办理,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进一步压减事项办理时长和群众跑动次数,实现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目前,“贷款购房一件事”办件量稳居全省前三。

二是开通“跨省通办”服务,破解异地办事难题。推行“线上平台+线下专窗”协同服务模式,在13个管理部服务大厅均设立“跨省通办”专窗,异地缴存职工可就近提交申请材料,通过数据共享、属地审批、表单流转,实现“一地受理、多地联办”,让异地缴存职工更好享受“同城待遇”。目前,“跨省通办”服务事项已达到22项。

三是拓展“公银合作”模式,织密便民服务网络。统筹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金融服务圈”融合建设,依托11家合作银行建成并投入使用延伸服务网点24个,推动形成覆盖全市各县区的住房公积金“13+N”网格化服务体系(即13个管理部服务大厅、N个合作银行延伸服务网点),群众办事更加便利。

四、聚焦风险可控,筑牢“安全公积金”防护屏障

一是完善内控体系,规范业务运行。严格落实住房公积金“管办分离”制度,统一明确各个岗位职责,规范业务受理标准、审核流程、审批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设立稽核风控部门,规范开展住房公积金稽核内审工作,有效确保业务合规、资金安全。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提升风控能力。充分运用住建部“三工具一平台”,动态监测研判政策执行、业务管理、资金运作等重点事项的风险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分类处置,形成整改闭环。

三是深化部门联动,健全监管机制。与人民银行、人民法院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联动执法机制,联合打击住房公积金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构建“部门协同、共防共治”的风险防控工作格局。

五、聚焦群众满意,擦亮“贴心公积金”服务品牌

一是创新智能服务模式,满足多元服务需求。推出智能外呼催收、智能语音客服、智能文本客服等智能化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算法等技术,实现业务咨询、逾期提醒等服务的精准化、高效化。

二是推行便民服务举措,打通“最后一公里”。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持续开展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特色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办事堵点难点问题,确保服务“零距离”。

三是健全服务评价机制,持续优化服务质量。坚持始于需求、终于满意,建立线上“好差评”评价系统、线下意见反馈箱,定期电话回访服务对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