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

主张保全住房公积金的理由及其四个改革选项
来源: 住房公积金论坛   编辑: 陈振华 时间: 2020-06-12
分享到:

 

一、住房公积金的制度效率与制度公平

 

从住建部官网公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8年年度报告》可对住房公积金的制度效率与制度公平做个鸟瞰,对这个制度有个大致的了解。根据公积金的“年报”,公积金的制度效率可归纳为四个特点。

 

第一,受益率比较高。建立公积金制度以来,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335万笔(含2套2次以上贷款),其中双职工占三分之一,合计大约有5500万人受益,在1.44亿实缴职工中,38%的人成功成为住房贷款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本质是一项互助制度,作为互助制度,能有38%的成员受益,这个比例是不低的。

 

第二,房贷水平适宜有效。2018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53万笔,发放金额1.02万亿元,平均下来每笔房贷大约40万元,在二、三线城市够交首付就基本上可以解决贷款的问题而无须再另外组合商业性贷款了。

 

第三,为职工减轻沉重利息负担。公积金贷款利率较低,五年期以上3.25%,比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基准利率低1.65-2个百分点。2018年发放的房贷可为贷款职工节约利息支出2020亿元,平均每笔贷款按10年期计算,可为贷款人节约利息支出8万元。20多年来,公积金制度为职工减轻上万亿的利息负担,这是公积金制度生命力之所在。

 

第四,行政管理成本完全来自提取的管理费。全国有342个公积金管理中心,服务网点3439个,全国公积金从业人员4.4万人,其中40%是非在编人员。2018年提取管理费117亿元,每亿元资产的综合管理成本21万元,包括所有从业人员的工资奖金、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公务费用等,整个公积金系统是一个自收自支的系统,这在我国目前缴费型福利制度里是非常少见的。

 

下面,我们从《全国住房公积金2018年年度报告》再考察一下住房公积金的四个制度公平特征。

 

第一,覆盖面逐渐扩大。截至2018年,公积金缴存职工数1.44亿人,在我国缴费型福利制度里,覆盖面算是很大的了。例如,在具有可比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中,除医疗和养老以外,失业保险覆盖1.96亿人,生育保险2.04亿,而它们强制性要大于住房公积金。其他一些缴费型制度覆盖人数很少。例如,企业年金覆盖不到2400万人。从发展速度看,也是令人满意的。例如,实缴单位在2014年是207万个,实缴职工人数仅是1.19亿人,到2018年分别提高到292万个和1.44亿人。

 

第二,房贷率越来越高。在1.44亿缴存职工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31%,国企20%,私企31%,外资8%,其余10%为民非、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单位等。公积金的房贷率逐年提高,2014年是69%,2018年提高到86%,说明这个制度的效率越来越高,覆盖面逐渐扩大亦可佐证。

 

第三,制度透明性很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信息披露和透明性始终做得比较好。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住房公积金信息披露制度的通知》。此外,住建部、财政部和央行每年联合向全社会公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信息齐全、非常透明。在全国的缴费型福利制度里,公积金的透明度可谓是最高的。

 

第四,住房公积金作为一只互助性质的基金对我国住房建设发挥了三个外溢效应。一是在住房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2018年住房公积金住房消费类提取、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和公转商贴息贷款共2.2万亿元(含将近一半的偿还贷款本息提取),占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的17%,在个人住房贷款市场占有率16%。

 

再如,支持贷款职工购建住房面积2.87亿平方米,占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19%。二是在租房市场、房屋修缮市场中作用明显。已有766万租房职工提取金额达730亿元,人均年提取金额为1万元。三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作用巨大。住房公积金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截至2018年末累计向373个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发放贷款872.15亿元。此外,部分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也为城市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建设提供了补充资金,累计共提取公租房建设资金3365亿元。

 

二、住房公积金的使命并未完结

 

从公积金制度的效率和公平两个角度看,它在诸多缴费型福利制度里是表现较好,为住房制度转型和解决职工住房难发挥了作用。在未来一段时期里,住房公积金的历史使命尚未完结,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从需求端来看,住房公积金还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三、四线城市对工薪阶层缓解住房难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最具说服力的是房贷率即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的比率。例如,中西部大部分省区的房贷率都是70%至80%,低于70%的只有西藏(68%)、青海(69%)和新疆建设兵团(38%)。一、二线城市几乎都是85%以上。重要的是,一、二线城市房价高,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买房压力大,而这些群体承担着国家机器运行的职能,或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住房公积金对他们的边际效用最高。在二、三线城市则可依靠公积金解决购房问题。如果取消公积金,对无疑给这些单位录用优秀人才造成了较大障碍。加上中低收入群体占大多数,这才是“大需求”。如果取消了这个公积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精英和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将失去这一法定福利。认为住房公积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归根到底这还是个小角度。

 

第二,从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的格局看,保留公积金可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众所周知,在我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收入份额太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收入份额指标发生过一系列波动。从上世纪90年代的60%以上,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下滑到50%以下,后来又有所回升,这10年来有所改善,但比发达国家仍要平均低15-20个百分点,甚至比有的发展中国家还要低。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2020年5月18日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再次指出:“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角度看,公积金制度本是一件好事。主张取消公积金的观点主要是出于为企业减负的考虑,出发点也是好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重点应该是减税和降低社保费。所以,从整个国民初次收入分配的格局来看待公积金的定位和功能,这才是“大格局”,是“大思路”。

 

第三,从职工的获得感来看,公积金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缴存公积金时,老百姓从来也没抱怨说基数太高了,比例太高了。老百姓和企业社保“逃费”现象非常严重,却几乎没有人和企业对公积金“逃费”!为什么呢?因为公积金的“税收楔子”是“零”,百分之百都成为了职工及其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私人属性十分明显。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话来说,就是“资金直达县市基层”,企业主缴纳的都完完整整地成为缴存职工的一项法定收入,雇主没有理由去藏匿,也不敢藏匿,不敢逃费,职工就更欢迎了。再加上利息,获得感当然是满满的了,有什么反对的理由呢?正是由于获得感满满。剔除公积金,我国社保缴费(包括工薪税)的税收楔子高达30.81%,正好等于OECD国家平均值。相比之下,北欧福利国家丹麦的税收楔子仅30.99%,仅比我国高出一点点。税收楔子比我们低的发达国家有很多,比如,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等。重要的是,在个人和企业的社保缴费中,企业的缴费税收楔子高达19.22%,个人缴费和个税的税楔分别为6.41%和5.19%,就是说,在税收楔子的结构中,企业的社保缴费占比竟高达62.36%(个人缴费是20.79%,个税是16.85%)。 

 

第四,公积金的中低收入阶层贷款人占95%,在贫困地区尤其受到欢迎。主张废除公积金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认为这个制度不公平。然而2018年发放的1万亿元的253万笔房贷中,95%的借款人是中低收入者。根据《全国住房公积金2018年年度报告》,这里的中低收入是指收入低于上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高收入是指收入高于上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含)。再看年龄和购买房屋情况:40岁以下的借款人占76%,购买144平方米以下的建筑面积占89%,首套占85%。很显然,上述这些数据说明购房者基本都是刚需阶层,公积金制度实实在在地为中低收入群体购房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再用2017年几个典型的贫困地区缴存基数来看看他们对公积金的态度和行为(数据均来自其官网发布的住房公积金报告):甘肃定西的缴存基数是其社平工资的101%,广西百色市是其社平工资的110%,甘肃张掖的实际缴存基数最高,是其社平工资的113%。这说明,贫困地区职工的缴存基数是非常“实”的,甚至都超过了当地社平工资,因为他们得到了实惠。

 

第五,缴存职工人数越来越多,尤其私企职工缴存人数占比越来越大。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下,私企将成为当前和未来参加公积金的主力军。例如,2018年公积金新开户1990万人,其中私企占50%(994万人),这说明,在未来的扩大时覆盖面过程中,私企占比逐渐提高,而且速度还是挺快的,在2014年,当年新开户的缴存职工中,来自私企的比例仅占13%。在正规就业群体中,对没有参加公积金的职工来说是不公平的,但覆盖面的扩大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在扩大公积金覆盖面方面多次发布文件,需要雇主和雇员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保险覆盖面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三、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和四个改革方案

 

2020年3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笔者认为,这是中央对住房公积金最有权威性的最新定调,态度是十分明晰的,那就是“改革”,而绝不是什么“取消”。既然中央态度依然明朗,要改革,我们就应该先明确公积金存在问题是什么。

 

公积金存在的问题可能很多,比如,无购房需求的年龄偏大的职工是否有权利退出,在上限之内缴存比例职工个人是否有权利选择等等。但是,在笔者看来住房公积金一直以来存在的最大的两个问题是:

 

一是投资手段单一,收益率太低。例如,2018年增值收益率仅为1.56%;增值收益率太低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职工缴存款利息太低,仅按1.5%计息。如按市场化投资收益率来算,损失巨大。以2018年结余资金8023亿元为例,假如将其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来投资并假定收益率按6%来计算,这一年的利息收入将高达280亿。所以,二十多年下来,利息损失要有几千亿元。对职工个人来讲,1.5%的计息水平远没能跑赢通胀率,贬值风险十分明显。在过去的22年里,工资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超过14%,这是“生物收益率”,也叫做“内部收益率”(我们大致可将其理解为实际购买力),减去1.5%的计息水平,每年的“福利损失”至少要在12%以上。22年下来,职工的福利损失是天文数字。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是巨大的社会福利损失,是社会财富的“转移”。

 

二是统筹层次太低。贷款率高的地区(比如,天津99.5%)和低的地区(比如,青海78%)之间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结余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资金管理层次太低和地区割据降低了结余资金的“互助”效率。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的看法是,公积金制度存在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对公积金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否则就是对缴存职工的不负责任。为割除上述两个主要弊端,笔者提出四个改革思路或者说是四个改革选项。

 

第一,在不改变住房公积金中心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条件下扩容功能和优化结构。这是一个改良方案,是最容易、最便捷的方案,现存体制机制不做任何改变。“改良”的领域包括:在目前体制机制一切都不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搞协议存款,这样起码可将利率提高到3.5%左右,实行起来很简单。待过渡一段时间之后,可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比如,可采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的模式,由各省分别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约并商定投资收益率等具体事项,真实投资收益全部作为利息分配给缴存职工。在业务范围上,允许一、二线城市公积金中心利用增值收益等资金直接投资持有租赁住房,支持缴存职工通过租赁解决住房问题;在缴存上扩大覆盖面,覆盖城市务工者甚至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在统筹层次上提升到全国统筹,加强各城市间资金互融互通,缴存职工可以异地接续缴存、异地提取使用、贷款;在提取使用上建立新的配贷机制,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加大对租赁住房支持力度;在运行机制上提升效率,简化提取使用手续;在监管上加强依法公开,定期披露信息。

 

第二,改组成立全国独立法人的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公司”(美国“两房和吉利美”的思路)。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公司以国家信用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证券,做大资金池,为老百姓使用住房公积金提供流动性支持和政策性担保;在资金使用上,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公司不直接发放贷款,而是采用为缴存职工提供低息、长期信用担保的方式支持缴存职工基本住房需求,缴存职工在获得公积金管理公司担保后可以选择任意一家公积金中心和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此方式可促进公积金中心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提升缴存职工获得住房贷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公司通过批量收购公积金中心和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为其源源不断的提供资金。在房价较高的一、二线城市,通过贷款或直接投资方式支持租赁住房建设运营,促进“租购并举”。建立全国统筹机制和全国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平台,实现全国通存通兑和同业拆借;在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上,按照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方式运行,并接受监管。

 

第三,改组成立政策性国家住房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思路)。这是在借鉴发达国家住房储蓄银行模式的基础上,将全国公积金中心改组为全国统一的独立法人金融机构,各省市公积金中心改组为国家住房银行的分支机构,并以国家信用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发行证券;开展政策性住房储蓄业务,建立差别信贷机制,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优惠的住房金融支持,可异地缴存接续,异地提取使用、贷款;向租赁住房建设发放项目贷款。在运行机制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效率提升、风险可控;在监管机制上按照政策性金融的监管机制,住建部负责住房政策规则的制定和监管,央行、银监会负责银行业监管规则的制定和监管。

 

第四,与企业年金合并,整合为综合公积金制度(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思路)。这是最难的一个选项,因为涉及到部际协调。这项改革还难在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属性存在很大差异性,因为职业年金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来说,属于工资的组成部分,为了改革,从工资里硬是人为分离出来一个层级“职业年金”,所以,它可以被视为是“强制性”的职业年金,是人手一份的。而企业年金则是“外生”的,是自愿的,是附加上去的一个福利,重要的是,覆盖范围很小,目前参与职工全国还不到2400万人。尤其是,近五年来,扩大覆盖面的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理论上讲,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遵循全生命周期原则,公积金制度可以兼顾城镇居民在住房、养老两方面资金需求,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个人公积金账户,按照住房和养老分设两个子账户,住房账户实行“低存低贷”,租赁住房或购买住房的可提取使用住房账户资金,当职工无公积金贷款或无住房消费需求时,住房账户资金转移至养老账户。成立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负责综合公积金资金池的投资运作,发挥目前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的双重作用。但是,事实上,由于这项合并设计到两个部委,很难协调。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不妨从第一个方案入手。这种改革,在住建部内部就可以实施,基本不用申报批准,过渡一段时间,在这个过渡期内,在中央统一部署之下,看下一步如何改,是准银行金融机构的路子,还是一步到位改组为国家住房银行,或强行与企业年金合并?那么,眼下刻不容缓的是就地改革,先把协议存款等业务开展起来。

 

作者郑秉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