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来源: 住房公积金论坛   编辑: 陈振华 时间: 2020-08-11
分享到: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在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上由计划经济下单位分配走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调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住房公积金制度自建立以来,极大地提高了职工住房支付能力,在保障职工基本住房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宜昌地区为例,自1992年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截止2020年6月30日,累计缴存371.33亿元,发放贷款201.07亿元,为88390户家庭提供了低息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

 

然而,相较于机关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大、缴存质量高、受益群体广的良好势态,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建缴情况一直不甚理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企业的从业群体逐渐壮大,部分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缺位所引起的劳资纠纷已成为日渐凸显的社会问题。

 

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优势,促进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职工队伍稳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各级政府、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企业应共同履行的社会责任,损害职工利益、背离经济秩序、无视行政法规的企业必将日渐式微,加快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现状

 

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公企业建制呈现“三少”特征:

 

一是建制单位少,已建制的非公企业数量与现有非公企业总量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缴存人数少,虽然非公企业近年来有逐年扩大缴存覆盖范围的趋势,但与其从业人员体量相比,应建缴人员仍有广阔空间,同时部分企业存在仅为管理层建缴,不为普通职工建缴的情况;

 

三是缴存金额少,存在相当数量的企业以最低比例和最低基数兜底缴存,保障职工权益流于形式,职工账户余额过低,对于解决住房问题犹如杯水车薪。以宜昌地区为例,2019年,非公企业建缴人数仅占总建缴人数的17.23%,非公企业公积金缴存额仅占当年总缴存额的5.17%。

 

一方面,非公企业建制存在“三少”特征,另一方面,非公企业负责人普遍存在对住房公积金制度认识不足的问题,缺乏对住房公积金强制缴存的正确理解。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缴存住房公积金是单方面增加企业负担,削减了企业利润,忽略了其由国家、个人、企业三方共同筹资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本质,忽略了缴存住房公积金在提升企业信用、声誉,增强职工队伍稳定性、凝聚力等方面的潜在收益。

 

与企业负责人为职工建缴积极性不高的情况相比,企业职工普遍存在成为住房公积金缴存者的迫切诉求。2020年7月,宜昌住房公积金中心针对企业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有3802名企业职工参与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3%的未建制企业职工认为单位应当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初衷是通过长期、稳定的住房储金积累,发挥资金互助功能,解决广大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目前,由于大部分非公企业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导致对改善居住环境有刚性需求的非公企业职工被迫游离于政策覆盖面之外,失去了申请住房公积金低息贷款的基本条件。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不仅是其法律义务,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企业职工住房保障需求,维持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企业自觉建制缴纳公积金是企业法制意识的有力表现。一是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住房公积金制度具有强制性,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都必须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二是劳动合同有明确要求,以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最新印制的《劳动合同书》(范本)为例,在“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项,“按照国家和省市政策规定缴纳住房公积金”已成为其明确条款。三是上市公司也将是否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IPO(首次公开募股)考核指标之一,住房公积金建制缺位所导致的用工不规范问题将会对企业上市造成实质性影响。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稳定企业职工、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上述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80%的职工均在企业工作3年以上,其中65%的职工工作5年以上,即为熟练工人。74%的职工认为单位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会影响自己的求职选择,不难看出,是否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流动和同业竞争。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一种方式。企业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物质层面的有效激励,维护了职工的切身利益,传达了对职工的倾心关怀,既能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源源不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减轻企业住房支出负担。现实中企业没有能力通过分发住房来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因此需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发力。企业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后,职工个人的住房问题即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解决,既履行了法定义务,也减轻了企业的沉重包袱。以腾讯公司的“安居计划”为例,其既为符合条件的职工提供住房无息贷款,同时也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多措并举解决职工住房难题。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支出负担。通过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企业职工队伍稳定性增强,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到企业就职。一方面减少在职职工流失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可吸纳优秀人才主动到企业就职,将大大节省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通过缴纳住房公积金,企业和职工可实现双赢,职工通过低息贷款实现住房梦,企业也能留住更多人才,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齐抓共管促进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推进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执法、狠抓工作落实。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是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建立健全企业职工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应依法将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将住房公积金归集列入相关部门、企业目标考核内容。将推动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扶持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重要内容,落实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责任。

 

(二)明确责任,形成联动机制。推进企业建制是破解职工住房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任务。应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各级政府领导小组,宣传、财政、人事、工商、劳动保障、总工会、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参加,形成联动机制,对企业建制工作做出具体工作部署和监督检查。通过与统计、工商、劳动保障等政府部门及各行业协会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了解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现状、经营效益、职工人数、社保制度建立等基本情况,完善重点企业归集档案。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直接与企业负责人沟通,宣传公积金政策,提高企业管理层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认识;通过公众媒体、现场宣传等多种方式,向企业职工普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及政策优势;通过打造典型企业榜样并加以宣传,在一定区域和行业内掀起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的社会舆论浪潮;加强对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对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工作的认识,避免地域保护、行业保护行为阻碍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工作推进步伐。

 

(四)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按照“低门槛进入,逐步到位;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推进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地域分布上,把城区、经济强县作为工作重点;在企业分布上,把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星级企业作为工作重点;在职工分布上,在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工龄较长的员工中先行建立,再逐步推开。精心选择重点示范企业,通过与重点企业管理层进行深入访谈、争取政府部门行政支持等办法,因地制宜地打造行业内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示范典型,进而利用非公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抱团”特点,实现以点带面,全面突破。

 

(五)加强执法,依法办事。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执法队伍,督促企业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联合工商、劳动保障等政府部门,对具备缴存条件但长期拒缴公积金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定期核查已建缴非公企业的职工覆盖率,对存在明显异常的企业开展实地调查,督促整改;加强行业重点企业及劳务派遣公司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检查,掌握重点环节数据;针对困难企业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允许适当降低建缴标准,实行“低门槛、广覆盖”的策略,依法依规推进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作者系宜昌住房公积金中心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