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

刍议住房公积金结余净额与无效储蓄
来源: 住房公积金论坛   编辑: 陈振华 时间: 2020-10-09
分享到:

8月30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原证券会主席肖刚牵头负责的《2020 ▪径山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其中参与完成报告的中金公司研究部原负责人梁红,就住房公积金如何进一步改革等问题,发表了一些观点和看法,引起了热议。
 
住房公积金进一步如何改革,国家住房银行还有没有建设的必要等一些宏大论题,笔者既没有一套成熟的、可以付诸实施的方案甚至是框架,也更谈不上有大量数据支撑或者进行过试点有现实依据。纯粹的凭口舌之利进行是非之争,实在是提不起兴趣。但是,凡是有利于人民的,增加人民福祉的我都支持。我的态度还是鲜明的。
 
问题,我们不讨论。
 
但其观点中的错误,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在这里做一个解释,以正视听,避免后继者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原本的大言炎炎落个小言詹詹。
 
“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结余净额近6万亿元……”“住房公积金结余净额”是什么指标?
2007年,建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建金管〔2007〕222号),对推动各地公开住房公积金信息、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 财政部 人民银行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住房公积金信息披露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规定向社会披露住房公积金信息。《住房公积金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指标必须披露,分析指标可根据数据基础情况进行披露。2017年起,必须披露全部基础指标和分析指标。
 
在基础指标和分析指标中,均没有这个“住房公积金结余净额”。与其数值相近的是“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指标体系中定义“缴存余额”为:截至年度末缴存总额(包括应付给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结转利息)扣除累计提取额后的金额。这个显然与梁红老师要表示的结余净额不是一个指标。
 
插句题外话,以笔者之理解,发放贷款是一个资金的循环过程,是要回收的,与提取不同。所以,缴存余额中只扣除了提取额,并没扣除贷款发放额。但实际上,这部分贷款发放资金并没有“余”下来,与我们印象中的“余额”又不太一样。所以这个指标太容易引起误解了,应该修改一下。
 
而与其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有一个指标,就是“结余资金存款额”。指标体系中是这样定义的:年度末住房公积金存放在银行的资金额,不包括增值收益专户存款和缴存余额15%的备付金。在《全国住房公积金2019年年度报告》中是这样解释的,“结余资金指年度末缴存余额扣除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余额和国债余额后的金额。”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结余净额。
 
2019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约为6.54万亿元,全国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为9461.52亿元。很明显,梁红老师应该是搞混了两个指标。罗素说过,从错误前提出发的推论,能够推导出任何荒唐的结果,这与正常的质疑是完全不同。所以,“超过养老金总额,并且每年以超过名义GDP的增速在增长的”“其使用基本就是放在银行存款,每年仅有2%左右的利息,回报很低”之类的推论,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
 
梁红老师还表示“公积金制度的问题是增加无效储蓄率、减少可支配收入”。“储蓄率”笔者听过,但“无效储蓄率”还是第一次听到。本人向来不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赶紧联系上下文,多读了两遍,对所谓“无效储蓄率”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了了解——依旧是储蓄增加,就是减少支出的陈词谬论。不过,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多,资金使用率低,又多了一套马甲——无效储蓄率高。
 
储蓄,就这么大的害处?
 
储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美德,是未雨绸缪的明智抉择。囤积粮食、驯化牲畜、腌制防腐,这些都是储蓄物质的最早形态。而在当下,很多人都喜欢搬出提倡支出的理由来评判或者抨击储蓄。19世纪,罗德尔斯图说过,应该把所有的钱,用来享受和奢靡,如果搞节省或者储蓄,那么商品将积压,部分工人将失业。我们这里,历史学得好一点的,甚至会祭出齐国管仲奢靡成性,大力倡导消费,振兴了齐国经济……
 
在金融业不发达的时代,在社会总财富基本固定的前提下,这种思想似乎有一点道理。但放置到今天的环境中,则是错误百出。
 
人们把钱放到钱袋子、保险箱里的有,但占比极少,一般都是当做家庭备用金来使用的。大量的钱都是存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或直接投资。普通人直接投资的机会不多,相对而言,大量钱都进了银行。然后这笔钱会干什么,放在银行的金库里吗?显然不会,银行会借出去给需要的人做周转资金,或者购买债券。换句话说这些钱,还是会间接地进入了流通领域。被用来购置生产资料、创造就业机会。
 
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储蓄只是支出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差别是一个是自己花出去的,一个是交给别人花出去的。前者消费,购买衣服、面包、旅游等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是可以直观看到的,而后者需要进一步观察。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极端化一点。前者消费过度,破产了。而后者随着储蓄收益的不断提高,资金规模更大了。那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依靠前者提供就业就会的,需要转寻其他人了。而后者,资金规模增大,创造的机会更多,也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机会,其实质是提高了国家的生产能力。
 
缺乏理智,莫名其妙地储藏金钱,在大多数时候是有害的,至少是影响了货币流通。但当经济下滑时,消费和投资是会萎缩的。人们选择储蓄或者说紧缩消费,不是吝啬守财,而是对未来的预期不看好,希望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消费萎缩,反映到市场上就是物价回落。如果人们的预期是价格还有回落空间,那么推后消费就可以买到更多的商品或者获取更大的价值。作为一个理性人,没有谁希望购买正在贬值的东西,也没有谁希望把手中正在增值的货币花出去,这也就是“追涨不追跌”的心理效应。
 
所以,在经济不好的前提下,把紧缩消费和投资的行为归入“储蓄”显然是很离谱的。而将这种“储蓄”视为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更是离谱。这是经济萧条导致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的增加或者说“无效储蓄率”的提高,是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归集资金的增加。2019年,住房公积金提取率68.67%,住房公积金个贷率85.48%,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市场占有率15.61%。这能是资金沉淀使用效率低吗?只不过是你们理解错了指标。有人存心要贬低住房公积金的时候,任何帮腔的言论无论多么的不合理,都会有人为之叫好。受害者有罪论,从结果倒推原因,你们可以找出一万条看似有道理的证据。
 
书归正传,我们再按照他们的逻辑,推演一下。假如,大家都不储蓄了,我们把银行所有的钱,包括增发货币全部取出来投放到消费市场,那么市场会不会被进一步激活?这只能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下跌,就业会发生转移……长期来看,一定会导致社会生产总量下降。
 
储蓄和消费(投资),并没有这些经济学家勾勒的那么对立。有限的投资机会吸纳不了过度的储蓄,而人也不会莫名其妙地存钱,只有在人们和银行对未来预期不好的时候,才会加持现金,而这就是经济衰退的前兆,但绝不是经济衰退的原因。
 
能够平衡两者的,依旧是价格。只不过这个价格的名字叫——利率。利率实质也是由市场确定的。我们经常说的,写到纸上的利率数字,只不过是国家强制力对其的追认。正是因为如此,其反应往往是有些滞后的,在很多时候,人为干预因素太大,进而导致了经济扭曲。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所以,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也好,结余净额也好,站在社会层面来看,并不是什么坏事。住房公积金作为长期储金,储蓄本身就是其属性之一,有沉淀资金是正常的。搞出个“无效储蓄率”来说事,实在是有点不厚道了。
 
(本文作者:梁成武